胡峻记得几乎每一班往返上海与淮南高铁车次的发车时间与到站时间。最近这一年里,这两座城市的火车站,构成了他生活中的两大锚点。
“周一到周五当淮南人,周末变回上海人。”胡峻这样总结自己的日常。2024年底,淮南市卫健委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确立合作、托管共建。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委派专家,全面负责淮南市中医院运营管理。同时,淮南市中医院冠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淮南医院”。今年1月,胡峻受命派驻淮南,出任这家医院的党委副书记、执行院长。
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背景下,借助区域内其他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异地托管,从而快速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已有不少成功案例。曙光医院与淮南市中医院的此番携手,同样被寄予厚望。
从黄浦江畔来到淮河之滨,用胡峻自己的话说,他正在淮南的这家公立医院里指挥着一场“突围战”。
胡峻问诊。 受访者供图
困局
在淮南,当地群众更倾向去民营医院看病。
这样的局面由来已久。作为长三角地区老牌工业城市和能源重镇,淮南因矿而兴,大量市民在矿区工作。在当年“企业办社会”的大潮下,当地矿业企业建设起了一批企业医院。公开信息显示,当地多家民营医院的前身,正是这些矿业医院。出于多年来的惯性,当地市民仍倾向于去“矿上的医院”看病,民营医院便得以顺势“继承”下了这些患者。
多年的滚雪球效应下,无论是医院规模还是学科建设,淮南各家民营医院的综合实力的确强劲,无形中进一步巩固了当地群众的就医习惯。
公立医院如何突围?如何在群众中重建口碑与信赖?唯有通过改革,谋求自身更高质量的发展。2024年7月,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被列为淮南市重点任务。
2024年10月,淮南市成功入选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获批项目总投资12.4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5亿元。
获选示范项目,为淮南的公立医院改革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样是在10月,淮南当地主要领导拜访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和曙光医院,并最终敲定了两院的合作。
在全国中医院绩效考核(国考)中,曙光医院曾数次名列第一。胡峻说,选择由曙光医院托管淮南市中医院,不仅是因为这所百年老院的金字招牌,还有曙光医院在运营管理方面的强大能力和丰富经验。派胡峻去淮南,上海的“娘家人”看中的也是他的管理经验。
胡峻笑称自己的经历“比较复杂”,他是临床医生出身,主攻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及甲状腺疾病。转到行政岗位后,胡峻当过院长助理、院办副主任,先后负责过外事、信访以及基建等事务。2021年,胡峻又被调至上海中医药大学,主管科研成果转化,还兼任了学校唯一的一家全资子公司——上海中医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和法定代表人。
长长的履历表是胡峻的资本。医院领导找胡峻谈话,提出希望让他去淮南。没有太多犹豫,他便答应了下来:“虽然待过这么多岗位、管过这么多事情,但是这些和独立去管理一家医院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对于个人而言,这样的经历实在太宝贵了。”
淮南市中医院新院区。受访者供图
坚持
底子薄,是淮南市中医院留给胡峻的第一印象。
淮南市中医院的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淮南市中医门诊部。胡峻回忆,医院的老院区规模小、设施旧,就诊病人也不多。
不过,“小门诊部”很快就迎来了华丽变身。6月,淮南市中医院新院区正式启用。新院区总建筑面积6.26万平方米,开放病床237张,开设18个临床科室、7个医技科室,实行门、急诊一体化运营,中西医并重的格局设置在气质上与远在上海的曙光医院非常相近。每每“娘家”来人,参观过新院区后总会夸赞上一番,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胡峻,你这里的条件不比曙光差嘛!
然而,“娘家人”的赞誉并不能缓解胡峻的焦虑:“新院区的条件的确好。但是我更关心什么时候能把业务量提上去,这才是关键问题。”
过去这些年,淮南市中医院发展速度有限。胡峻了解到,医院此前每年的业务量流水仅为3000万余元,这个数字仅与曙光医院一个科室的年业务量相当。在低迷的业务量背后,首先还是“人”的问题。
医院学科配置不完备,人才队伍单薄,在职人员只有200多人。“这还是新院区建成,招聘过一轮以后的数字。按照国家评审标准,三级中医院的人员至少要600人,其中医疗人员的占比要达到60%以上。相比之下,我们的差距实在太大了。”胡峻说。
不光缺人,医院的人员结构也成问题,年龄断层严重。胡峻将之总结为“老的老,小的小”:高年资医生中不少在建院之初就已入职,如今都快到了退休的年纪;不论是临床还是行政岗位,初出茅庐的新生代普遍经验不足,却已经不得不挑起大梁,对于一家医院最为重要的中生代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则少之又少。
与此同时,与迁入新院区的喜悦相伴到来的,是一系列琐碎而又繁杂的事务性工作。设备转移、资产衔接、与建设方的沟通……每一件都似乎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背后却往往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当无数件“小事”一股脑涌来,还是让胡峻感到了空前巨大的压力。
胡峻偏偏又是个急性子,工作推进不下去,总是免不了动肝火。他的办公室在三楼,一位医生私下对记者说:“胡院发起脾气来,那动静在一楼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每天下班后,带着一天的疲劳与压力躺倒在床上,胡峻开始频繁地失眠:“一旦睡不着就开始想,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那个事情应该怎么做,想着想着就更睡不着了。”
胡峻坦言,自己也曾打过退堂鼓。他对妻子说,自己太累了,实在不行就跟领导打申请,回曙光医院接着看门诊。反倒是妻子劝住了他:“我太太说,现在半途而废回上海,你只会更加失落。而且,你也得给孩子做个榜样。”
胡峻想起了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每周七天,五天不在女儿身边。爸爸每天在安徽的那个城市里具体干些什么,小女孩一知半解,只知道爸爸是一家医院的院长,而这一点让她颇为骄傲和自豪。
如果没干出点名堂还当了逃兵,灰溜溜地回了上海,女儿会怎么想?在淮南折腾了一番却徒劳无功,白费了原本可以陪伴在女儿身边的时间,自己能不能过得去心里这道坎?一想到这些,即便依然焦虑,依然承受着压力,胡峻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
淮南市中医院冠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淮南医院”。 受访者供图
改变
“底子薄,也意味着可塑性强,有更大的可能性。”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胡峻在淮南工作中的真实感受,“如果接手的是一家三甲医院,条条框框多,反而施展不开。”
来到淮南已经大半年,对于医院未来的发展,胡峻厘清了思路。与此同时,医院的整体业务也渐渐有了起色。
这是一场刚刚才打响的突围战,同时也是一家四十多年历史的老牌公立医院的二次创业。好在胡峻并非单枪匹马孤身应战。他的背后,除了有上海的“娘家人”,还有淮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当初前往曙光医院拜访的淮南市领导,在胡峻来到淮南后,曾与他有过一次长谈。胡峻将那次谈话形容为“对频道”:“他觉得我这个人蛮爽气的,我觉得他蛮实在的。他让我不要有顾虑,市政府对这个项目高度重视,一定会全力支持。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都不是客气话,当地政府为医院争取了不少实实在在的资源。”
背靠曙光医院这块金字招牌,淮南市中医院开始打出声量。在曙光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淮南市中医院加入了曙光医院中西医结合生殖医学医疗联合体,并成为海派中医杨氏针灸传承分基地成员单位。每月,上海专家团队定期驻点坐诊,涵盖脾胃病、肝胆、肿瘤、内分泌、肛肠等多个专科,真正实现了“专家下沉、技术落地、服务同质”。
据悉,自4月以来,曙光医院已累计派出40余位专家来淮,开展亲诊、手术、查房带教等工作,服务当地市民超5000人次。其间,上海专家团队开展了淮南首例铥激光前列腺微创手术、首例子宫肌瘤射频消融术与微波消融术等一系列新技术,在多个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上海专家的号召力也为医院的业务量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提升,胡峻告诉记者,医院迁至新院区后,住院病人总量相较老院区增加了34%,门诊量增加了15%:“可见淮南当地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还是非常有潜力的。将来自上海的优质中医药资源带到淮南百姓家门口,这也是我们这个项目的初衷。”
与此同时,胡峻将人才培养作为提升淮南市中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核心抓手:“前期可以靠曙光的专家资源来顶,但是未来的人才培养肯定还是得靠自己。”
除了广纳贤才,四处“挖人”,既有人才队伍的能力提升也被胡峻列为一项重要的工作。依托“娘家”的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截至目前,淮南市中医院累计派出44名医生、21名护理骨干赴曙光医院进行系统化、专业化进修。按照计划,未来还将选取100名医护人员前往上海进行培训。
按照胡峻的设想,淮南市中医院未来要重点发力老年病和康复领域,增设肾病、肿瘤等专科,同时大力发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微创、内镜等技术。全新的架构和学科设置意味着,医院内部在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都要开展大刀阔斧的改革。
“科室该撤的撤,该并的并。医院离了谁都能转,包括我自己也一样。能者上,平者让,我这里不养闲人。年纪轻的、有能力的、有干劲的,随时都能顶上来。”胡峻说,过去的“大锅饭”体制,是造成队伍涣散懈怠的一大症结。医院想要实现“突围”,就必须打破这口“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大锅”。
在医院内部,胡峻的一系列初步改革举措得到了响应。新院区的业务进入正轨后,胡峻与各科室的主任逐一谈心,大家的认识非常一致:对于淮南市中医院,曙光医院的托管是一次机会,并且很可能是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不能抓住这个机会,那么一切可能就都结束了。
常有人问胡峻,从上海来到淮南,接手这么一家老医院,到底图什么?胡峻总是说,自己是带着任务和使命来的,什么都不图:“我也不确定我会在这里待多久,可能是三年,也可能是五年,但是,既然把这家医院交到我们曙光医院的手里,曙光医院又把我派了过来,只要我在一天,我肯定是希望能够为这家医院留下点什么的。”
“硬要说的话,对于我个人,如果未来医院的院史里能提一笔我的名字,我就满足了。”胡峻笑着说。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