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无人机穿梭竞速,地面无人车驰骋越障,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多支参赛队齐聚东方绿舟,共襄无人系统技术领域的盛举。今天(17日),“2025年全国青少年智能无人系统应用大赛”在上海开幕。大赛以“智能科技”为桥,以“国防教育”为魂,引导广大青少年在探索时代前沿技术中近距离领悟国家安全,点亮国防初心,推动国防教育向“科技素养”与“国防意识”融合培养纵深发展。
赛事赛项设计贴近“实战”
本次大赛设有光纤遥控飞行挑战赛、地面反无人机群挑战赛、空地无人协同对抗赛、无人车集群竞速赛、陆空联合保障运输赛等五大赛项。
赛事设计充满创新性,除了传统无人机手动操控竞技外,诸多赛项都看重比赛用机用车的自主控制功能,间接促使选手在自动化方面着力。赛项设置也侧重实用性,比如光纤遥控飞行挑战赛,对选手现场处置光纤缠绕与折断“特情”有专门的考验,这与实战中光纤无人机因断线而失控的情况紧密相连。
赛场设置同样贴近实战,陆空联合保障运输赛中,参赛无人车须在无人机侦察、空运协助下完成任务,而且“不能走回头路”,一步踏错,就将失去胜算;地面反无人机群挑战赛,跳出过去“敌我不分”的全面电子压制模式,要求选手用水弹来模拟摧毁来袭无人机,而且限制最大载弹量,对参赛队的精确打击提出更高要求,符合实战中“用最少弹药拦截最多目标”的情况。
反映我国无人系统技术教学水平
此外,从参赛队伍的阵容看,从军地高校到职业技校都有队伍参加,参赛队背后都有专业学科做支撑,客观上反映了我国无人系统技术教学水平。
“我感到赛场犹如战场,都要把书本知识化作解决具体问题的钥匙。”参加陆空联合保障运输赛的中北大学陆空飞鹰队队长刘宏娟告诉记者,参赛的无人车,规则允许有两种卸货方式,要么向裁判申请人工搬运,要么通过编程实现自主卸载。基于“时间就是生命”,飞鹰队自我加压,把无人机用的步进电机嫁接到无人车,利用其直线驱动特性,连接梯形丝杆,实现快速卸载。刘宏娟表示:“今后需求越来越多元,这样的DIY会十分普遍,这也对我们的学习能力是一大促进。”
复旦大学微电子专业的姚翌之参加无人车集群竞速赛,负责编写无人车队形编组代码。他对无人系统的兴趣源于校园社团活动,喜欢上了跨学科协作,“我曾通过嵌入式开发,将芯片移植到机械上,让原来普通的机械去执行复杂任务”。
如今,作为参赛队里的“改装圣手”,姚翌之的任务是如何让参赛的3辆无人车流畅实施行进间队列变换,“我琢磨怎么让无人车有‘脑子’,让其本能地去组队”。而空战电影里的长僚机镜头为他提供了灵感,“我让一辆当‘指挥长车’,其他当‘僚车’,用代码把指令写入‘长车’芯片,由它指挥‘僚车’同步运动”。这一方案获得评审专家好评,指出这一思路反映了无人装备集群的发展潮流。“或许今天我们的作品有些稚嫩,但随着经验积累,我们有信心把创新成果应用到国防建设与社会发展中,那将是莫大的光荣。”姚翌之说。
本次赛事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全民国防教育局)、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政治工作局指导,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兵工学会主办,上海市委宣传部与上海市教委承办。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