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科研,她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在生物信息学领域不断攀登科技创新高峰。
静心讲坛,她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用娓娓道来的讲解和温暖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心育人,她始终耐心倾听、和蔼解答学生的各种困惑,开设“院长信箱”及时回应学生。
她叫李敏,是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李敏的头衔有很多,她最喜欢的还是学生叫她“李老师”。日前,李敏获评为2025年“湖南省最美教师”。在李敏的学生眼里,她的科研实力和人格魅力远远不止“美”这么简单。
△李敏做学术报告。
在青年教师眼中,她持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系统”
“从我来中南大学读书,到现在我留校任教,李老师持续为我们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引领我们成长。”说起李敏教授,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郑瑞清有说不完的故事。
郑瑞清2009年来到中南大学读书,从本科一路读到硕士、博士,2021年留校任教。他读本科的时候,李敏是他的专业老师,也是班主任。他对李老师最深的感受就是:“和蔼。”
回忆读书时光,郑瑞清坦言:“在我还是本科生的时候,李老师的课堂就很活跃,与我们的互动比较多。她还很有耐心,有时候会花一下午的时间来跟我们谈学业发展和未来规划,跟我们聊本科四年该怎么学、怎么走,未来职业如何选择等。”
钦佩于李老师的专业素养,郑瑞清在本科毕业、硕士毕业的关键节点上,都选择了放弃工作的机会,留校继续深造从事科研。
20多年前,在李敏最初从事生物信息学与数据挖掘研究时,国内相关成果很少。她与团队成员在没有前期研究基础的情况下组建研究小组,将最新文献查找打印成册,逐篇研读、反复讨论、不断试错,以最“笨”的方法敲开了生物信息学的大门。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她和团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她们的研究将疾病基因预测、关键蛋白识别及药物靶标发现等问题从曾经的“大海捞针”变为“按图索骥”,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在郑瑞清读研读博时,生物信息学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已经发生了诸多变革。引领学生走在科研前沿,李敏会定期给学生推送资讯、论文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国际上最前沿的发展方向,还会推荐学生参加业内的国际会议增长见识。
2021年,郑瑞清选择留校,成为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教师。刚刚步入职业生涯,他又在李敏的指导和带领下做职业规划、申请项目,“从执行者变为设计者”。不仅如此,郑瑞清透露:“李老师经常跟我们青年教师说,‘当老师最重要的就是与学生聊天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真诚实意地帮助学生’。”现在,郑瑞清为学生上课时,也会在课间休息的10分钟里,找学生聊天、谈心,在科研与教学的路上乐此不疲。
△李敏指导学生科研。
在博士后眼中,她对待学术严谨、目光独到
“李老师在科研上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思路非常清晰严谨。”陈思琪是中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流动站的博士后。说起李敏教授,她直言“是自己科研路上的榜样”。
陈思琪的本科与研究生学的都是数学专业。在中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读研时,她听说“李老师人品好、科研能力强”,就投简历给李敏申请读她的博士生。
简历发出后,陈思琪很快就收到了李敏的见面邀约。在两人第一次见面时,李敏向陈思琪介绍了团队情况和研究领域,并初步规划了她在读博期间可以考虑的科研方向。从数学统计到生物信息学,李敏帮陈思琪想在了前面,既让她能发挥自己数学统计学的背景与优势,又让课题组的研究方法更丰富、更多元。
因为博士阶段愉快的科研经历,陈思琪在毕业后直接入站成为博士后,希望能在自己“面向单细胞多组学和空间组学数据的模拟方法研究”上进行更深入地挖掘。
陈思琪的科研进阶不是孤例。李敏认为:“每个人的知识背景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所擅长的东西也不同,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要知道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并通过奋斗成为想成为的自己。”
△李敏给学生上课。
在博士生眼中,她总是温和却有力量
孙鑫亮是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在读博士,他也深深感受到李敏教授的暖心和整个团队的良好氛围:“在这里我们不会迷茫,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孙鑫亮本科就读于南京一所高校,他是2020年来到中南大学读研的。当时,对生物信息学领域感兴趣的他通过网上搜索,发现李敏教授的研究领域是最适合他的,于是来到中南大学选择成为李敏的学生。
“没有架子,非常大气”是孙鑫亮对李敏教授的第一印象。渐渐地,他还发现:“李老师不会说‘必须去做’什么,总是鼓励我们相信自己,‘相信相信的力量’,并且对大家的研究方向都非常支持,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她都会想办法找专家、链接资源来帮助解决。”
博士生方钊玉也分享说:“‘有问题随时讨论’是李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很好,继续往前推进’是她给我们的定心丸;而‘进度有点慢,要加快点进度呀’则是她最严厉的提醒。她总是温和却有力量、不急不躁,总能把复杂的科研路讲得清楚,也总能在我们最无措时指明方向。”
△李敏在学术沙龙上交流。
在“本科生”眼中,她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
“读本科的时候,同学们遇到困难都喜欢去找李老师聊,因为她总会想办法给学生实质性的帮助。”苗子阳目前是中南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二年级学生,他曾荣获中南大学2024年度人物荣誉。
然而,苗子阳在读大一时专业排名50%,一度陷入迷茫与焦虑。大二时,在李敏老师的算法课教学中,苗子阳将自己的一个实验想法告诉她并获得鼓励,最终获得实验成功,让他发现“自己对计算机这个专业领域还是挺感兴趣的”。也是从那时,苗子阳的学业成绩实现飞跃式突破,大三时专业排名来到了前5%,他也选择保研本校,成为了李敏的研究生。
苗子阳说:“这几年李老师肉眼可见地变忙了,但她还是很关心学生,也总是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每当大家遇到什么困难,她总会帮助我们去解决问题。在我的印象中,她一直都散发着温柔又坚定的力量感,是我求学道路上永远的榜样。”
现在,李敏对学生的引领和关心,也正在以新的方式落到细处。2024年9月,她面向全校新生做了《AI时代,做自己的领航者》专题讲座,为学生大学四年发展指引方向。她开设“院长信箱”,倾听学生的个人发展困惑和对学院发展的各种建议,对每封来信都仔细阅读、耐心回复。
在工作数据中,她点燃科技报国的星火
据了解,多年来,李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先后培养研究生、博士生50余人,其中23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及校长奖学金,3人获得ACM SIGBIO China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获得ACM SIGBIO China 新星奖,5人获得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等。
同时,李敏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前沿,聚焦生物医学大数据处理领域的计算难题,提出一系列面向生物特征的复杂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为生物医学领域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推动数据处理理论与方法发展。在多家生物信息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和重要会议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Google Scholar总引用1.6万余次。她提出的方法和开发的工具在医学、生物学、植物学、病毒学等众多领域得到应用。她先后入选中南大学育英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优青、国家杰青,逐渐成长为生物信息学领域的专家,荣获2023年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以基因序列为密码本、以计算模型为火种,李敏教授在生物信息学的新兴赛道点燃科技报国的星火。
潇湘晨报记者李楠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