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刚子”,真入驻小红书了。而且来了也不白来,立刻就回复了希望学校开通通州校区间班车、博士工资太低等实在问题。
不光如此,据媒体报道,身为中国人民大学的党委书记,张东刚不仅自己“下场”入驻社交平台,还在人大校内工作群中建议,“请每部处长亮明身份、立马下场、及时回复、快速解决(问题)!”看书记的评论区,“人图张斌”等工作号,也已经开始回复学生的意见。
“小红书治校”,真有可能实现了?
其实,以我在人大读书时候的经验来看,将社交平台当成“意见箱”的办法,早就有之。前几年,人大学生最熟悉的人大“网红”,可能是北区食堂主任王祚荣。他不仅会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定期更新菜谱,也会积极回应学生在网上对食堂的吐槽。不只如此,“知乎治校”“微博治校”,同样是一套在不少高校都被证明行之有效的办法。甚至再往前拉,校园BBS也曾经是学校工作人员回应校内学生诉求的一方互联网空间。可以说,这样的变化,由来已经不新鲜。
新兴活跃的互联网社交平台取代陈旧的校长信箱,本质上仍是一种校内建言机制的调整。学校过去的传播交流机制是非常清晰的层层传导机制,学生往往要经过班主任/辅导员、学院行政/负责人,最终才能到达校级行政领导层面。这中间,很可能在某个环节有所变形,甚至被消声。还有一些学生则可能考虑到隐私保护的问题,会选择放弃发声。这也是最初校内舆情外泄,溢出到社交平台的原因。很明显,以“小红书治校”为代表的模式优势在于,能直接越过中层管理者,让学生以相对匿名的身份与决策者沟通,既能消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校方也会因为事关校方的公众形象、中间环节减少等原因,更可能加快问题的解决速度。
只不过,之前的“知乎治校”“微博治校”,动力依然来自于学生内部群体,是依靠外部平台整合意见、形成舆论,进而对学校产生影响。而党委书记入驻社交平台,其所象征的行政治理方向的转变,进而所能引发、动员的校内治理能量,则不可小觑。更何况顶着知名高校光环,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很高,“人大刚子”此番主动入驻社交平台,显然是自我加压。
在当下,学校管理者积极拥抱互联网舆情,肯定不会是一件坏事。网上舆论场,某种程度是现实的折射,尤其是能被点出高赞、形成集体舆情的情况,肯定反映了一批人心中的所思所想,映照了现实里关切的问题。有时候,学校管理者未必能深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这种来自学生们直接沟通的渠道,能提供一个很有效的传导机制。要办好高校,听学生说话当然是有必要的。
更何况,当下互联网的力量,本就“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个需要直面的事情。高校早非乌托邦,和所有公共机构一样,都要面临着到底如何处理互联网所带来的势能的问题。“堵”不如“疏”这个道理,不少高校已有前车之鉴,在这一时代,“自在小楼成一统”的做法,不仅不能让舆情“放过”高校,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大的舆情反噬,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甚至关系到未来的招生工作等。像“人大刚子”等相关公众号在小红书平台发帖推荐人大,也是一种灵活的吸引潜在学子的办法。
当然,网络虽然映照现实,却不能真正替代现实。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意见气候,并不能完全代表真实的现实状况。一来,由于互联网平台的匿名属性影响,并不能保证每一条意见都能完全代表师生的心声,尤其是受信息窄化和情绪化的影响,言论中更容易夹杂偏激、夸大、煽动性的内容,过去还能层层过滤这样的杂音,如今这样的声音就能广为传播。二来,网上的姿态做足也许可以短期内形成良好的舆论声浪,但问题的解决最终仍要回到现实。如果仅以网上的舆论工作替代现实工作,反而延宕实际问题的解决,师生和公众恐怕都不会买单。
“刚子”以如此亲民的姿态入驻小红书,就目前看,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其所反映的现代高校治理的问题,仍还需要时间来给出答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互联网的力量,会越来越成为当下的一个常见变量,引入公共治理之中。长久来说,这可能是每个高校都不能回避的命题。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