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是否该给宠物绝育,这一直是网络上的热门争议话题。有人支持,有人反对,还有不少家长陷入纠结。今天,我就斗胆聊聊这件事。
宠物绝育的首要目的
宠物绝育的直接目的,当然是“绝育”本身。绝育后的猫咪和狗狗无法再繁殖后代,也就相当于宠物界的“计划生育”。这既是为了人类的方便,也是为了宠物的福祉。
绝大多数家长养宠,是为了陪伴和情感价值。但从怀孕到生产、哺育,再到幼崽分窝的处理,对多数家长来说,都是不小的负担。
因此,大多数宠物家长都不会选择让毛孩子无限制繁殖,而绝育便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从这个角度看,绝育的确首先为家长提供了便利。
不过,不加限制的繁殖会导致种群数量激增。猫咪和狗狗的繁殖能力极强,有的猫一窝能生出 10 只以上,一年甚至能生 2 窝。如果这些幼崽找不到领养人,就很可能成为流浪动物。
而流浪猫和流浪狗未经绝育,又会继续繁殖,形成恶性循环。
从这一点看,绝育也有助于减少流浪动物数量,从而提升宠物整体福祉。
绝育的其它好处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绝育除了终止繁殖,还有一些额外好处,主要体现在行为改善和健康保障两个方面。
行为
绝育后,猫咪和狗狗的性激素分泌下降,部分由繁殖冲动引发的行为会明显减少,也降低它们因为行为问题而被弃养的风险。
比如,未绝育的公猫领地意识强,会通过“喷尿”标记领地,包括在家中。绝育后,这类行为的发生率会大幅降低。
再比如,母猫在发情期间会“闹猫”,甚至为寻找伴侣而离家出走,绝育可显著降低走失风险。
另外,未绝育的公猫和公犬容易因争夺配偶而与同类打架,增加受伤风险,绝育同样能减少这种情况。
健康
许多肿瘤与激素分泌有关,绝育能显著降低某些疾病的发病率。
例如,在母猫和母犬第一次发情前绝育,可彻底消除卵巢癌、子宫癌的风险,并大幅降低乳腺癌的概率。
研究显示,母犬第一次发情后再绝育,患肿瘤的风险为 8%;若等到第三次发情后再绝育,这一风险会上升到 26%。
公犬绝育后,睾丸癌的发病风险为零,而睾丸癌是狗狗第二常见的肿瘤。
绝育的坏处
从健康角度看,绝育并非毫无弊端。作为宠物医生,我也必须客观呈现科学研究的结论:
有研究发现,大型犬在骨骼发育完成前绝育,可能增加十字韧带断裂的风险。
某些猫咪(暹罗猫最常见)在手术部位重新长出的毛色可能变深,这是因皮肤温度差异引起的,等自然换毛后会恢复原色。
绝育会降低新陈代谢水平,使运动量减少,增加肥胖风险。因此,绝育后的宠物需要控制食量,并合理增加运动。
和所有外科手术一样,绝育也有风险,包括麻醉反应、大出血、组织损伤和感染等,但术前检查可大幅降低这些风险。
站在科学与伦理的交叉口,绝育手术不能简单地归类为“人类便利”或“动物福利”。它本质上是现代文明对生命责任的一种重新定义——用短期的医疗干预换取长期的生活质量,用科学方法平衡个体权利与群体福祉。
当我们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下名字时,这不仅是医疗授权,更是对生命延续的一份理性承诺。
来源:宠护社PetCare
天创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